


12月21日18时02分,迎冬至节气
作者/宋英杰
出自《故宫知时节:二十四节气•七十二物候》
冬至,不仅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,最古老的节气,也曾经是最隆重的节日,甚至“冬至大如年”。
对于冬至节的规格,各个朝代、各个地区,说法各有不同。唐宋时期,公共假期多与节气相关,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放假一天,夏至放假三天。而冬至的节日氛围最浓厚,放假七天(过年也是七天),也算是一个“黄金周”了。

冬至在唐宋时期是重大节日,在明清时期已沦为普通节日。北方民间甚至已经不再把冬至当做一个节日,冬至的时候吃碗馄饨,已经是冬至习俗唯一的存在感了。
但在南方,人们还几乎像欢度除夕一样,欢度冬至夜,依然保持着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规格。

冬至有三层含义,一是阴极之至,阴气最盛的时候;二是阳气始至,阳气萌生的时候;三是日行南至,阳光直射点最南的时候。
从全国平均气温来看,冬至仅次于小寒、大寒,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冷的节气。
冬至到了,万物都在闭藏、休眠,大家相互之间最好能够做到“静而无扰”。似乎冬至时节,好好在屋里待着,便是一种美德。既是呵护自己,也是爱护“别人”。

从前,冬天可能是最能打磨人们心性的季节。农耕社会,春播、夏管、秋收,繁忙劳碌,人们往往无暇品味时光。只有冬季,是一段长而闲的时光。在寂寞的自处中,人们才有着一份气定神闲的状态。

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

有一种九九消寒图,像九宫格一样,每个格子里有九个圆圈儿。每天涂一个圆圈儿,相当于在圆圈儿记录当天的天气实况。
这种消寒图,在迎候春的过程中,也算是随手涂抹的一份过冬日记吧。
还有一种九九消寒图,是画上一枝素梅,再画出八十一个梅花瓣儿,每天用彩笔染一瓣梅花,都染完后,春天就来了。

数九,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种数日子的“游戏”。这81天,统称“数九寒天”。
苦寒的年代,人们希望以这种雅致和闲适的方式,捱过漫长的冬季。很想把无趣过成有趣,把难受变成享受。好在,数着数着,可以等到奇迹,寒尽春归。
冬至一候蚯蚓结。地气趋于寒冷时,蚯蚓身体向下。进入冬至时节,蚯蚓头开始转而向上,蚯蚓身体像打了结的绳子。冬至二候麋角解。麋,俗称四不像。古人认为麋鹿属阴,冬至一阳生,麋鹿角脱落,这是阳气萌生,阴气衰退的迹象。冬至三候水泉动。冬至过后,井水开始上涌,泉水开始流动。这或许是在提醒人们,天寒地冻之时,不要忽略阳气的渐渐萌生。
宋英杰趣解冬至三候
小至
唐·杜甫

辛酉冬至
宋·陆游
今日日南至,吾门方寂然。
家贫轻过节,身老怯增年。
毕祭皆扶拜,分盘独早眠。
惟应探春梦,已绕镜湖边。

冬至日独游吉祥寺
宋·苏轼
井底微阳回未回,萧萧寒雨湿枯荄。
何人更似苏夫子,不是花时肯独来?

吃饺子吃汤圆
冬至一个普遍的风俗,是吃饺子。北方有“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”的说法。在南方,冬至盛行吃汤圆,民间也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的说法。

数九
民间冬至日开始数九,每一时段为9天,并依次定名为头九、二九、三九……九九,共81天,俗称“冬九九”,表示“数九寒天”中各时段气候由凉到寒,再由寒到暖的变化情况。

祭祖
在民间,冬至前后几天是祭奠祖先的日子。冬至祭祖的方式和内容存在地域间的差异性,带有浓郁地方色彩。我国一些地方,在祭祖同时,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。外出谋生的人,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,表示年终有归宿。

文/央视新闻整编
图/视觉中国
点击「写留言」
分享冬至感悟
如需转载,请联系作者,未经允许,禁止转载本站所有原创内容。